據(jù)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近日發(fā)現(xiàn),一些種類的昆蟲進化出了類似于哺乳動物耳朵中的聽覺器官,其中甚至包括一個充滿液體的類似耳蝸的結構。
來自英國林肯大學的科學家Fernando Montealegre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種來自南美熱帶雨林的昆蟲——“紡織娘”的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種昆蟲的前腿上負責聽力的器官里面有類似于哺乳動物耳朵中鼓膜、聽小骨和耳蝸的結構。
當他們切開紡織娘腿部的聽力器官的時候,從一個密閉的器官中噴出了一些高壓液體,這點非常令人意外。該科研小組通過對液體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液體不屬于昆蟲體內(nèi)循環(huán)的一部分,而是在聽覺中起著類似于耳蝸器官的作用,負責聲音的探測。
哺乳動物的耳朵中進化出了負責聲音傳遞的“耳小骨”,它能夠把聲音從鼓膜傳遞到充滿液體的耳蝸中。紡織娘聽覺系統(tǒng)中有一個起傳遞振動的振動片(vibrating plate),一面朝向空氣,一面朝向高壓液體。
在哺乳動物中,耳蝸負責分析聲音的頻率(音調(diào)的高低),科學家在這種昆蟲身上發(fā)現(xiàn)的新結構也起著類似的作用,大小僅僅有600微米,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小耳朵。
這個小耳朵能探測到19萬赫茲的聲音!相比之下,人的耳朵只能聽到20赫茲到2萬赫茲之間的聲音。新發(fā)現(xiàn)的這種昆蟲堪稱地球上超級超聲波聽覺動物。